1140
瀏覽去年,位于北太湖畔的蘇州相城區望亭鎮,憑借“太湖稻城”油菜花季系列活動,從全市156個申報的活動中脫穎而出,成為蘇州國際旅游節年度十大優秀節慶活動,并通過層層考驗,獲得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殊榮。
在蘇州,這座在GDP方面并不出眾,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普通鄉鎮,何以蘇州這座并不缺乏旅游“亮點”的城市,成為鄉村旅游的閃耀新星?
隨著2019北太湖文化旅游節的開幕,人們走進這片被譽為“典型江南、稻香小鎮”的土地,或許能夠感受到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這句口號背后的真實含義,也切實感受到,農業是有奔頭的,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,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
望亭,古名御亭,曾名鶴溪。坐落在蘇州市西北,太湖之濱,與無錫市以望虞河為界,是一座具有近二千年歷史的古鎮。
望亭鎮域布局呈現“一體兩翼”的發展格局:京杭運河以東,是以望亭國際物流園和望亭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依托,重點發展物流產業和精密智能制造;長洲苑路以西,是以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,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;中心區域,主要是城鎮綜合功能區和原有工業區。
多年來,望亭鎮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,城鎮建設有力推進,民生福祉持續增強,榮獲國家衛生鎮、江蘇省文明鎮、江蘇省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鎮、江蘇省農業特色小鎮-稻香小鎮等榮譽稱號。
北太湖(望亭)旅游風景區位于農業特色小鎮“稻香小鎮”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,西鄰太湖、北接望虞河,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。
北太湖大道一側是近七公里的濱湖風光,另一側是萬頃良田與散落其間的自然村落,是魚米之鄉的現實寫照。
最近,隨著千畝油菜花綻放,大量游客涌進位于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的北太湖(望亭)旅游度假區,景區內十多家農家樂,一桌難求。作為相城唯一擁有太湖與大運河資源的鄉鎮,2016年起,望亭做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章,建設美麗鄉村。
“鎮里推出鄉村旅游觀光活動,對沿太湖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開發,我們順勢而上鼓勵村民辦農家樂,讓村里的百姓富起來”,迎湖村黨委書記唐偉國坦言,“以前,村民的自建房根本租不出去,現在租給農家樂一年租金可達10萬元以上。”
目前,迎湖村匯集了農家樂13家,年利潤近2000萬。
而作為望亭農業領軍人物的林莓莓草莓園負責人林亞萍,更是雄心勃勃發展她的“紅果果事業”,“不僅要讓游客到望亭來摘草莓,還要為他們的親子活動提供平臺,把草莓園做成一個科普園。”
“作為農業重鎮,我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周邊地區相比后勁不足。”望亭鎮黨委書記顧敏提出,要“像規劃城市一樣規劃農村、像發展工業一樣發展農業、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農田”,通過農業高質量發展,促進二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坐擁千年太湖美景與生態資源,近年來,望亭融合農旅文創,全面整合太湖、大運河優勢資源,建設完善了長洲苑濕地公園、稻香公園、二十四節氣印象、油菜花海、七彩金沙灘等一系列生態及人文景觀。
在產業方面,景區擁有水稻面積7218畝,依托萬畝生態優質糧食生產基地,集高效生態農業、糧食深精加工、休閑觀光旅游、農耕文化體驗為一體。此外,從事蔬菜瓜果生產的現代化基地出產各類無公害、綠色有機蔬果。望亭鎮在2017年成為江蘇省農委發布的105個農業特色小鎮之一。
在全面整合太湖、農業旅游資源的同時,風景區設計開發了一系列精品旅游線路與產品,稻香公園、油菜花海、七彩金沙灘、風情順堤河、歡樂小世界、二十四節氣印象田園等不同主題的生態景點穿插其中。
以“稻香人家”為品牌的食味南河港特色田園鄉村、農家樂主題街區可提供獨具特色的農家美食。除了“林莓莓”草莓樂園、御田景園、寬心園等休閑農莊,還有可采摘的藍莓園、櫻桃園、葡萄園,更有金香溢大米、虞河蔬菜、私家菜園、麥田禾盛家庭農場等眾多種植基地可體驗農事趣味。
作為蘇州市十大農業園區之一的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,依托現代物流、物聯網、移動通信、“云”計算等技術,全力建設覆蓋大田作物、設施蔬菜、相關資源環境監測、農產品質量控制與全程追溯等方面的智慧農業體系。依托望亭國際物流產業發達的運輸管線,產品得以快捷安全送達客戶。引入遙感農業、農業大數據研發、有機種植技術研發等高層次團隊,助力智慧農業發展;以“人才智慧”推動“農業智慧”,打造高等院校“棚內課堂”、“園中學校”,培育新型職業農民;發展互聯網+現代物流+農業+人才發展新業態,實現整個園區的智能化建設與創新型發展。以“三產聯動”推動“產業改革”,集種植、研發、休閑、體驗、健身、康居等業態為一體,推進一三產業有效銜接。
目前,望亭鎮正扎扎實實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“鄉村振興戰略”的要求,立足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目標,發揮好產業的優勢,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轉型提升,打造北太湖(望亭)旅游風景區,成立望亭鎮旅游協會,加快打造高質量的農家樂、民宿等旅游集群,推出“食味南河港”農家樂主題街區,引進“民謠小鎮”優質民宿項目,每年舉辦“油菜花季”、“稻香文化季”系列活動,品味水鄉的鄉愁。通過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,做好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;推動創新富民的機制,鼓勵老百姓想創業、能創業,拓寬收入渠道,通過自身的勤勞來發家致富,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。(應志剛)